原标题:广州造船业何以逆势增长?
日前,由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下称“黄埔文冲”)制造的大型深水综合勘察船“海洋石油701”号正式交付。该船装载了********的全球动力定位系统及多种深水作业装备,成为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进军3000米深海作业区的一大“利器”。
而在稍早之前,由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下称“广船国际”)承接建造的厦门大学3000吨级科考船下水。“无论是科考装备的全面性和先进性,还是船上实验室的通用性,都将达到世界同级船的先进水平。”船舶专家如此评价。
“海洋石油701”号、嘉庚号、极地重载运输船……越来越多“广州制造”的高端船舶从广州走向世界。2015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分别达4840亿元和1.87万亿元,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8%和19.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11.7%,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作为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造船行业保持高于整体工业的增速,据统计,仅广船国际年产值就达到100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30%。
今年以来,全球造船行业进入低潮,但广州的造船厂依旧订单不减,热火朝天,受到了全球客商的认可。这一切既源于自上而下的工匠精神,也来源于从设计师到一线基层成千上万工匠的努力。他们来自于全国各地,汇聚广州。正因他们对船舶每个细节的精益求精,“广州制造”的船舶品牌才能稳居全球市场的前列。
●南方日报记者 昌道励 朱伟良
A.精准建造对标世界顶尖配置
“试航第10天,DP系统经过4昼夜的调试终于报验,晚上直奔深海,600米长绳带着希望入水。”
“试航第18天,早上一只鸡一只猪蹄一瓶酒祭海,突然海面起风起浪,这真是天助我也,要的就是海况,吊机试验全面启动,‘六一’回家有望啦”。
“试航第21天,吊机240吨负重顺利下水,所有试验项目即将结束。谢谢兄弟们,我们即将胜利归来!”
这是今年5月9日到6月1日期间,黄埔文冲船厂项目经理夏琛发的朋友圈,记录了23天里“海洋石油701”号的海试进程。“海试”是新建船只出海进行科学试验的简称,23天的海试周期,较公司DP3同类型海工船缩短6天,海试用时之短、试验之顺打破了多项同类型海工船试航纪录。
试航的顺利来源于前期设计和安装的精确完善。作为“海洋石油701”号的建造师,夏琛指挥着勘察船从建造到海试的全流程,要确保每个环节精确到位,不能有丝毫闪失。“一些设备在海上安装,会受水流速度和风速风向影响,没有陆地的平稳状态,稍有不慎就有倾覆的风险”。
2008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后,来自湖北的夏琛便来到广州从事船舶建造。在夏琛看来,工匠精神是制造企业的生存之本。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超强技术水平、严格把控质量关,才能出精品。
为此,勘察船建造前,他从建造场地、人员组织、工装工具的准备及建造工艺流程设置等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入手,编制了一套完整的安全、质量控制及建造工艺流程,严格控制项目的安全、质量、成本、进度等。
“海洋石油701”号对标世界顶尖配置而建造,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黄埔文冲高级工程师陆小科面对着繁重的生产设计任务。针对南海深水勘察船CCS和DNV双船级、DP3动力定位能力、3000m水深水下机器人作业能力、满足欧洲控制区域Tier III排放标准、C3V3要求等重点难点问题,他组织相关各方进行协调攻关,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生产设计和现场配建的过程中,他都要冲在最前面。若设计任务重,他便每天加班加点守候在办公室,为设计人员确认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若生产任务重,他便长期在码头驻守,为现场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
“船舶工业属于重工业,工作脏、累、苦。”2005年在大连海洋大学毕业后,来自浙江的陆小科来到广州工作。在他看来,船舶工业是国家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运输安全的重要装备保障。这份责任感和使命,驱动着他不断学习,追求卓越,以应对造船技术发展趋势变化以及自动化生产技术的挑战。
除了建造师、工程师,船舶的建造也离不开一线工人对精准的追求。眼下,在广船国际工作10年的管工班长李秋斌,为了更精准对接管道系统的螺丝孔位,每天钻研图纸。“我专注管道计算,就想越做越好,以前间隙不均匀,就想方设法让其均匀,满足下一步的工艺要求。”他说,装配工属于复合工种,需要接触图纸,精确坐标尺寸。
以前靠手工经验切割,而今李秋斌带领工友总结一套算法,让切割精确到每个毫米。“管道尤其是三维管道处理,难在如何把握精度。没有机器化,没有手术刀,看似很粗糙,但却蕴含精准技术。”他说,现在每月要做两万条管道,这就要求从制造流程上提质增效,要从基层工匠做起。这一步减少误差,下一步就能提高精度。
B.“技术牛”以“机器代人”提升效率
在船舶建造过程中,焊接技术和焊接质量维护着船舶的生命线。在广船国际白鹤洞工厂,陈庆城满头大汗地焊接一处安装于船头的钢板。他是一名基层高级焊接技师,也是广船国际******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头人、2015年全国劳模。说起这些荣誉,陈庆城露出了笑容。
陈庆城是广东梅州人,如今已在广州生活工作多年。从入行到现在,陈庆城已走过20多个年头,在这7000多个日夜里,他几乎周周加班,“忙的时候,每天加班到晚上10时,有时候甚至要连续工作一个月。”陈庆城说,船舶制造每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马虎不得。
作为船舶电焊工,船舶的任何位置随时都可能需要电焊,但操作空间有限。“只要你能想到的姿势,焊接时差不多都用过”。他说,从最底下的趴着、蹲着,到马步,然后腿再稍微伸直……
焊接难度不仅在于焊工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姿势,焊接的精准度要求也相当高。“一条船上,少说也有一二十万条焊缝,那些比较重要的焊缝,必须用X射线检测,焊接时不能出现气泡,误差必须保持在0.5毫米以下,不然就要返工。”故此,不少工友希望船舶电焊能够实现自动化和机械化,一方面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减少高危作业。
陈庆城从2014年开始研发机械化电焊技术,最初的模型是把切割机改造为二氧化碳电焊机,收到一定效果。去年,他又和焊接设备工厂合作,提供设计构想,建造了一套小型的自动焊接小车,可以在定点定位作业时代替人工,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以及劳动风险。目前,自动焊接小车已经上线十多台,广船国际的电焊机械化普及率提高到10%。
在广船国际内部,陈庆城被称为“技师”“劳模”,显示出他技术水平的顶尖。2014年,一艘大型船舶在交付时被发现一处手指长裂纹,船东要求重新检测并补救。在专家一筹莫展时,陈庆城带领******技能大师工作室团队接下这个攻关任务。“我们花了三天三夜,使用了******的检测机,也翻看了建造的图纸,最终找出‘病因’”。
那是来自联营厂生产的船舶分段,焊接时一个极小的意外导致了焊接裂纹的产生。一艘万吨级的大船,通常由一块块长10米、宽2米、厚度6厘米到30多厘米不等的钢板拼接而成。“焊接中哪怕出现极其微小的裂纹缺陷,都将直接影响到船舶的海上航行安全。”他严肃地告诫弟子们。
陈庆城团队分析了微裂纹产生的原因,尝试了多种解决方法,最终解决了这个会产生巨大代价的问题。之后,这艘船舶通过了国外船东最严苛的检查。“船舶大面积停产返工,厂区气氛紧张,船东也有所动摇。如果废弃该船,损失将以数千万美金。”他回忆道。
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工匠导师,陈庆城常年担任高技能培训教员,还培养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如今,他正在为埋弧自动分段焊接小车进行技术攻关,寄望这台自动焊接小车的升级版机器能融合他20多年来的电焊技巧,解决高难度人工焊接的难题。
C.广州工匠造船征服全球客商
“目前造船行业受到市场经济不景气大环境的影响,普遍都很萧条,很多企业举步维艰,面临倒闭破产的风险。”夏琛说,面对如此情况,部分造船厂纷纷往高端海洋工程市场进军,其附加值高、利润高,全世界的船舶公司如今都在抢占高端海洋工程市场。
不过,高端海洋工程对船厂的技术水平和建造能力也要求很高,需要大批人才。为此,黄埔文冲近年来都要专门培养专业人才,尤其是懂得DP3动力定位控制系统的人才,更有优势。“‘海洋石油701’号属于海洋工程船,而搭载DP3动力定位控制系统的船,全国只有十几艘,我们公司承建5艘,目前成功交付2艘船,还有3艘船在建。”夏琛对此很自豪。
“工匠精神对精益求精的追求,与黄埔文冲企业文化里‘用匠心,出精品’的要求是一致的。”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陆小科说,长达十余年的工作生活中,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其实是朴素的,在于严谨、耐心、专注和坚持,在于工作时心里装着责任,努力学习新技能、提高技能水平,用心完成企业任务”。
进入船舶行业后,陆小科便将精力倾注在船舶设计上,从8000HP多用工作船轮机设备布置人员成长为4000吨海警船、南海深水勘察船项目技术负责人,所涉及的专业也越来越多。这要求他不断学习和补充相关专业知识,并在工作中加以创新,他负责的项目还曾经获得了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科技成果一等奖。
而在广船国际的办公室,“The Best Or Nothing”的名言挂在墙壁。“我们只做最好的。”广船国际副总经理周旭辉信心满满。该公司的产品序列里,几乎都位于全球前列。5万吨成品油轮20年以来稳坐********把交椅,世界前三,半潜船覆盖2万吨、5万吨、7万吨、10万吨级别,现有新建造的半潜船队五成来自广船国际制造,在全球中稳居第一。
业内普遍认为,从船舶业务发展来看,全球航运运力、造船能力“双过剩”的态势没有改变,微利经营甚至成本经营将是业界常态,新船订造量下降、新船订造价格下调,订单不足在一定时期内难有改观。广州造船业稳增长的秘诀在哪里?
周旭辉表示,在全球造船业低迷的背景下,广州造船业反而实现了逆势增长。背后的原因是广州船舶制造具备很强的柔性生产能力,在海工、科考等特种船型上更具优势,能够直接击败韩日厂商。“柔性生产实际上是指满足客户化需求,对客户修改快速响应。柔性制造意味着建造方式、生产管理重构,对船厂的组织制造和整合产业链的能力提出了精益求精的要求,这就需要造船工匠们发挥集体的努力和智慧。”
2015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分别达4840亿元和1.87万亿元,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8%和19.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11.7%,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造船业在拉动地方工业往价值链高端进军方面发挥了领军作用。
事实上,一艘庞大的船舶离不开陆小科、夏琛、陈庆城、李秋斌等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工匠的努力。也正因为此,广州出产的大型船舶才能在国际上占得一席之地。
策划:王垂林 姚燕永 杨秦 曾凯章
统筹:胡智勇 姜玉龙 陈超 陶旭 张西陆 昌道励
编辑统筹: 何山